财经信息

中国平安向比利时政府索赔

2013-5-3 21:38:25

中国平安向比利时政府索赔

2012-9-26

 

 平安保险通过ICSID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尝试极具开创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会带动其他中国企业跟进,使得它们在保护海外投资时变得更为积极

  撰文 王琼

  日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向隶属于世界银行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起仲裁申请,正式向比利时政府提出索赔要求。平安的申诉认为,正是由于比利时政府2008年对富通集团(Fortis)的国有化处置失当,导致了平安集团高达3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亏损。

  ICSID成立于1966年,是专门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仲裁机构,目前成员国已涵盖140多个国家;富通集团曾是比利时一家在银行业和保险业领先的集团;中国平安目前是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寿险公司,也是第一个通过ICSID解决国际投资纠纷的中国内地企业。

  首次出海遭遇风暴

  这起事件源于2007年底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的海外股权投资。当时,平安以18.1亿欧元(约合196亿人民币)从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的股份,并通过持续增持使持股占比升至5%,这也是金融危机前中国企业大规模海外投资热潮的一个重要案例。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使富通集团不堪打击而致分崩离析。2008年,比利时政府在对富通进行分拆和国有化的过程中,不顾平安集团的反对,将通过国有化而持有的富通集团75%的股权转售给巴黎银行,比利时政府在此次交易中获利16亿欧元。而这一举动导致富通集团的资产大幅缩水,平安当时不得不为这笔投资计提了228亿元人民币的减值拨备,投资损失率超过90%。随后,平安叫停了海外扩张计划,时任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亦从富通集团董事会辞职。

  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是中国保险公司首次进行离岸投资尝试,也是这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热潮中损失最大的一笔。也正是受此影响,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使欧美银行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中国投资者也不敢或不愿进入欧美国家的银行业资产市场。

  海外维权的重要信号

  平安认为,比利时政府对富通集团资产的处置不当是造成其巨额损失的最重要原因,比利时政府错误的国有化方案迫使富通集团以远远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旗下资产,政府借此没收其比利时银行子公司,吞没中国平安的投资。

  平安的仲裁申请被认为是维权行动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一决定也表明,平安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和解的努力失败了。

  英国Eversheds法律事务所合伙人Andy Moody指出,平安集团通过ICSID解决其国际投资争端的尝试极具开创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的第一步将会带动其他中国内地企业跟进,使得它们在保护自身日益增加的海外投资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我们可以将这一举动看做中国企业开始自身权利主张的一个重要信号,尤其在这样一个节点—眼下很多中国企业510年前的海外投资已步入‘瓶颈期’,正逐渐遭遇越来越多的麻烦”,Moody对路透社记者表示。

  有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平安集团此次仲裁申请成功,比利时政府需要就其在富通国有化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对平安所造成的投资损失进行必要的赔偿。2008年,当富通垮掉时,平安在要求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予以赔偿一事上曾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

比利时政府对媒体表示,目前对于这一仲裁申请并不知情,因此拒绝对平安集团的这一举动发表评论。

 

 

最大海外投资折戟 中国平安向比利时政府索赔

时隔4年,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遭受巨额损失一事再起波澜。

  中国平安昨日宣布,在历经数年交涉无果后,该公司已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交了仲裁请求书,指控比利时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富通资产处置不当,因此向比政府索赔。

  这一投资失败的案例,亦对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法律界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越来越多,需要利用成熟的争议解决条款,并将其纳入双边投资条约中。

  最大海外投资折戟

  200711月,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4.18%的股份。中国平安因此成为富通的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随后追加投资,将在富通的股份提高到4.99%。两次投资合计约2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投资之初,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每股出价相当于19.05欧元。

  这一价格已稍微高出当时富通的股价。陈星宇说道。200711月,富通的股价约为每股17欧元。

  925,中国平安方面回应时称,目前中国平安持有富通的股数没变。目前,该股的股份名称已改为Ageas925,该股股价为19.61欧元。但中国平安发言人表示,在比利时政府收购富通时,股东权益曾进行了10股缩为1股的处理,如果按变化之前持有情况计算,价格为每股1.961欧元。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投资已损失近90%,账面浮亏金额大致为216亿元。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富通因蒙受巨大损失被比利时政府国有化。比利时政府此后提出分拆出售方案,将富通一些业务高价卖给法国巴黎银行。当时中国平安就该议案投了反对票。

  业务出售后,富通的资产已大大缩水。可是,由始至终被套牢的中国平安没有放弃富通股权。

  但富通的业绩一直没有起色。Ageas2011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税前亏损7.568亿欧元,2010年为盈利1.412亿欧元。

  胜算不大

  中国平安当年购买富通的举动让市场大吃一惊。市场认为,如果中国平安要投资境外的保险公司,应会选择保诚、友邦等更大型的保险机构。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平安保险收购富通的败局值得反思

2010-12-6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西方金融机构实力被严重削弱,但却使中国金融企业由此获得了通过海外并购“走向全球”空前难得的机遇。但是如何把握机遇,理性地制定自己的海外投资战略,是迫切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平安保险收购荷兰一比利时富通集团的败局为例,分析了收购败局出现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提出了中国金融领域实行跨国并购的战略切入点和对策。

 

  关键词:平安保险,富通集团,收购败局,反思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恶化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中国平安针对荷兰一比利时富通集团的收购也经历了一个从收购考察——收购签约——到最终宣布收购失败的过程。平安保险只用了10个月,其投向富通集团的238.7亿元人民币(约合27.8亿美元)缩水了95%,浮亏200多亿元。这场失败的海外收购案,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一、平安保险收购“败局”的形成过程

 

  中国平安保险的前身为“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19883月,当时注册资金只有5312万元,19926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到20032月又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风雨征战,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兼营证券、信托和银行等多元金融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2007年的总资产达到了6511.04亿元,被广泛认定为最有潜质挑战西方的中国金融公司之一。

 

  2006年底开始,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接触,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后,平安决策层认为,收购富通,前景光明。因为根据本次收购的独立财务投资顾问摩根大通测算,富通成立17年来,平均分红率超过了6.5%,如果这一业绩持续下去,投资富通无疑只赚不赔。

 

  200710月,平安直接进入二级股市陆续买入富通股票,当年11月,平安即宣布以196亿元人民币(约合18.1亿欧元)购入了富通集团的9501万股股份(占富通集团总股本4.18%),后增持股权至4.99%,成为富通集团单一的第一大股东。

 

  20084月,富通以每股1.18欧元进行分红,平安不到半年便获得5600万欧元的分红,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而此时,富通集团为了收购荷兰银行,公布要增发130亿欧元来弥补资金短缺,由此造成股价迅速下跌。

 

  20086月,富通被逼无奈,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这等于直接削弱了平安的持股比例。而此时平安要保持大股东的地位,又不得不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增发股票的5%。这样,中国平安共持有富通1.21亿股,总投资成本高达238亿元人民币。

 

  平安并不满足入股富通集团,200842.平安与富通银行还签订了一份收购新协议,平安公司以21.5亿欧元自有资金投资富通银行,持有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吸收合并荷兰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100万股股权,约占富通投资总股本的50%

 

  2008103,荷兰政府斥资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原富通全部在荷业务,并予以国有化;105,比利时政府与巴黎银行达成一项股权互换协议,使得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业务也被完全剥离。在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损计提,并放弃与富通共同建立管理公司的计划。

 

  至此,富通集团的股市价格已由平安进入时的均价19欧元下跌至20081029收市时的0.85欧元,中国平安238亿元的投资,已亏掉95%

 

  二、平安保险收购“败局”出现的原因

 

  中国平安投资收购富通集团以及与富通银行共建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当初对双方来说,都被认为是一局好棋,同时也受到外界或媒体追捧。为什么仅仅10个月,这局被平安认为前途无量的好棋会演变为收购“败局”?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收购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或不真实

 

  尽管平安在收购之前进行了差不多一年的考察,还聘请摩根大通作为独家财务投资顾问进行评估,但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称,正面的信息多,负面的信息少,有些重要的信息甚至向投资者隐瞒了。比如,富通集团本来有大量资产涉及美国次级债务,包括12300万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和贷款抵押债券(CLO),但富通却向所有人隐瞒了其垃圾债券的危害,直到东窗事发,其40亿欧元的亏空才公诸于世。

 

  ()收购目标的选择不适当或不实际

 

  平安集团向海外发展并没有错,但这次投资收购富通的目标定得太高,想借富通投资这一平台迅速成长为国际资产管理的集团公司,是很不实际的目标。事实上,平安与富通之间并不存在互补优势,富通集团本身的定位就混乱,它不会也更不可能成为平安的走向海外的平台或者“垫脚石”。由于收购目标不切实际,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收购决策的判断不正确或不合时

 

  平安之所以在200710月就动手收购富通,主要因为看中了富通股票的“优质低价”。平安高层考察以后。认为富通股价已经从40欧元降至19欧元左右,这是一个已经没有泡沫的1.1倍净资产、5倍市盈率的优质股,投资富通是绝对的“理性”选择,也是抄底收购的最佳时机。事实上,当时正是富通危机形成的时候,因为200710月,富通银行决定联合其他两家银行,斥资710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这样的巨额收购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平安高层认为这是富通强大的表现,前景一片光明,结果正是这次收购和全球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富通集团的四分五裂,平安收购“败局”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三、平安保险收购“败局”提供的重要启示

 

  ()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要着眼于长远目标的发展

 

  这次中国平安收购富通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标定得太高,反映了平安高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平安集团如果早有自己在海外投资的长远发展目标,就不会在危机刚刚到来的时候便产生投资冲动,就不会把收购富通股份作为中国平安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必须要清醒认识其投资风险的存在

 

  与其他领域投资相比,金融领域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利益关系复杂,相互整合的难度大,导致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风险十分复杂和难以预料。近几年,我国金融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较快,有很多已经完成并购,但不等于已经成功。因为进入国外金融领域只是第一步,后面是不是还有陷阱,是不是会踏上“地雷”,很难说,包括经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风险、企业文化差异整合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等等,弄不好都会“翻船”。

 

  ()金融领域的跨国并购必须要慎重选择和评估投资对象

 

  海外并购的重要一步,就是首先要选好并购目标。特别是国际金融领域,寻找并购目标应该小心谨慎。中国金融企业的对外并购,必须要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相一致,要有计划地通过搜寻、分析公司与行业的特点,锁定收购对象,评估其是否能推进自身的发展战略。

 

  ()金融领域的并购必须要十分重视落子布局的方法或策略

 

  金融领域的并购对象,因为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既涉及到东道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制,更涉及到多国产业发展和众多投资者的利益,绝不是买一个壳而已。花钱收购很简单,选择什么方式或策略,如何落子布局,如何赚钱?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因此,对于中国金融类公司来说,金融领域的海外并购都是一盘极具挑战性的棋局,以何种方式落子布局,用什么策略去满足全局战略的需要,都要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绝不能只是出于并购的冲动。

 

 

  • 下一个信息: 没有了